“謙受益,滿招損,戒惰以正恒心,戒傲以求進步”。毛澤東在湖南師范大學求學時,曾以“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自勉,他主張讀書要有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由此引申開去,戒惰以正恒心,不只是讀書之要訣,也是成就事業的密鑰。
王羲之“臨池學書”,為節省時間順手用池水涮筆,結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獻之磨墨練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書寫出《紅樓夢》這部不朽篇章。他們成功的字典里,無疑都寫著一個大大的“恒”字。
恒是專注于目標的堅持。“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專注的人,往往能把時間、精力和智慧聚焦于關鍵目標,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即便遇到誘惑、遭受挫折,也能不為所動、一往無前,直至取得成功。
恒是挑戰于自我的堅韌。一個人未必具備出眾的天賦,但如果擁有異于常人的執著,“千磨萬擊還堅勁”“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寫進自己的品格,守得云開見月明,成就不凡人生。
恒是發自于內心的堅守。荀子云:“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現實生活中,許多稟賦很好的人,不屑于為“蚓”,向往威武之“蟹”,將大量的時間、心力耗費在對名利的追求上,事業偏軌,難有大成,殊為憾事。有道是,收功愈遠,為利愈大。在世上,要想成就一件事,不僅要克服手腳之惰,更要克服思想之惰,不寄心于旁騖,不滿足于名利之獲、舒適之樂。這樣才能走出“小我”的天地、擺脫名利的羈絆,用一生寫好一個“恒”字。
恒心須有支撐。這個支撐,來自于超然達觀的人生信念,來自于自警自省的自我鞭策,也來自于久久為功的智慧凝聚。對一件事用心做、反復做,持之以恒地做,不僅是對意志和毅力的考驗,也是對心力、智力的涵養。有人分析一些成功者創造非凡成就的經歷時,認為持之以恒磨礪了心智、提升了智能。因為重復做一件事情,能夠熟能生巧、從專到精,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創造潛能,使之達到高精尖的程度,進而取得別人難以企及的成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事業征程,從來少有康莊大道;蟾宮折桂,自古未見輕而易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山望著那山高,只會半途而廢,干無所成;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不達目的不罷休,必定得到回報,達至別有洞天的人生和事業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