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美國在關鍵領域的一些技術是100分,歐洲、日本可能是90分,韓國可能是70分,中國就是60分的水平。這是中國制造業發展中最大的尷尬。
與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德國的“工業4.0”相比,力圖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的“中國制造2025”,更加強調以智能、綠色,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及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在專家看來,通過不懈努力奮斗,這一計劃有望加快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評分中國關鍵領域技術水平 中國只有60分
“升級競賽”
2013年4月,德國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期間首次拋出“工業4.0”戰略規劃,并引發全世界熱議。事實上,不僅德國,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紛紛提出振興制造業的國家計劃。比如美國的“制造業復興”計劃;韓國的“新增動力戰略”;日本開始實施“再興戰略”等。
“現在,全球制造業的競爭非常激烈。制造業的升級是時代的方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魏際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分析師王俊認為,發達國家的戰略措施中包含的政策共性有:對前沿技術研發的支持、對新興產業的補貼和扶持、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和對新產品市場的培育等。“眾多發達國家希望通過技術升級和產業政策調整重新獲取其在制造業上的競爭優勢,提升毛附加值中制造業所占的份額。”
在魏際剛看來,制造業不僅僅是富集創新,而且可以滿足人們日益變化的需求。“從需求、行業競爭、全球化、人類文明的進程看,智能、綠色都是大方向。制造業必須適應時代變革的要求,整個技術體系、能力、布局、結構都要發生相應的變化,這樣才能滿足當前和未來的要求。”
“60分”的尷尬
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如果想成為強國的話,需要跨過的門檻、克服的技術障礙都還有很多。中國的制造業與國外的差距表現在哪里呢?
“總體來看,中國的制造業仍是粗放式發展,大而不強,一些重點行業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與國外相比,差距不小。同時,中國制造業面臨著要素成本上漲、創新能力弱、資源環境代價比較高、體制機制障礙等問題。”魏際剛說。
魏際剛打了個比方。假如美國在關鍵領域的一些技術是100分,歐洲、日本可能是90分,韓國可能是70分,中國就是60分的水平。再以具體產業為例,在西方發達國家,汽車工業已經發展了100多年,中國僅有幾十年,汽車工業領域的一些發動機和核心零部件,相對落后。高端裝備、機器人等產業的差距也非常大。
“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是制造業發展的方向。綠色制造從綠色設計開始,到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再到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全過程都應該是綠色的。而制造業如果想具有智能的話,一定要有信息、科技,思考、感知和識別等,同時把人、物、服務進行全面連接,滿足人們各方面的需求,創造更大的價值。政府未來將主要通過規劃,指引行業大的發展方向。”魏際剛說。
“互聯網+”的風口
與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制造業復興計劃相比,中國打造制造業升級版,顯然有不同的地方。按照魏際剛的看法,“中國制造2025”,是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把握新一輪產業的戰略機遇,結合我國基礎和未來的產業發展以及工業強國的目標,總體做出的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中國制造業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10大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這一思路有望進一步帶動中國制造業的模式創新。申萬宏源分析師陳超稱,“制造業觸網”將帶來兩類變化:第一類,效率提升;第二類,從制造向服務轉型帶來產品附加值的提升。而據公開報道顯示,應用工業互聯網后,企業的效率會提高大約20%,成本可以下降20%,節能減排可以下降10%左右。
“"互聯網+"給中國制造業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應把握好這個時代特點,主動適應互聯網變革的趨勢。”魏際剛說。在他看來,在信息網絡技術條件下,特別是在人們的需求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和全球制造業競爭加劇的情況下,以前的傳統制造、生產方式等都要發生變化。“中國提升制造業的著力點有三個:首先是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其次是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再次是進一步加快信息化、網絡技術和制造業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