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連接,互聯網公司實現的是連接的目的,以TE Connectivity為代表的純技術驅動型公司則實現了連接過程中的技術路徑,在未來,這些基層技術的創新或許能從某種程度上預示物聯網的發展方向。
美國硅谷未來研究所主管安東尼湯森,在其著作《智慧城市: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的未來城市》中,曾為我們描繪了若干年后一個萬物互聯時代下智慧城市的面貌。那是一個基礎設施建設完備,人與設備之間緊密連接的社會形態,也是物聯網高度融合發展的最終結果。
物聯網這個概念其實很早被提出來了,維基百科對其的解釋為:一個基于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訊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 互通的網絡。的確,物聯網是現實世界的數字化,應用的領域和場景無疑非常廣泛,大公司越來越重視物聯網,初創智能硬件團隊也如雨后春筍般越來越多。
事實上,從早期的圍繞身體檢測的可穿戴設備,到如今的智能插座、智能燈泡等家居類產品,也都意欲打造一套物聯網系統,它們的共同點是都需要連接和傳感器來收集和傳輸數據。不過這些廣泛應用于物聯網架構當的中的基層技術,鮮有人了解他們背后的故事,擁有50年歷史的 TE Connectivity(TE)就是這個領域當中的肩膀。
看似默默無聞的公司
說到 TE,對于國內消費者來說,可能會覺得陌生。事實上,作為一家傳感器和連接器解決方案提供商,處于產業鏈的最上游,其年銷售額高達139億美元,設計和制 造的50多萬種產品,連接了我們日常使用的各種產品中的電力和數據流動,TE 可以說是我們日常所見電子消費品背后的英雄。
舉個例子,這就好比一盤醬牛肉的誕生過程,食客在意的只是口感,沒人會關心這頭牛是吃什么長大、在哪里被飼養的,但正是種種先決條件才能讓牛肉最終出現在餐桌上。而 TE 在電子和工業產品的誕生過程當中,扮演的正是那個會被人忽視的角色。
從以下幾個數據或許更能讓你了解這家看似默默無聞的公司:第一個發明USB接口并制定標準、鋪設的海底電纜足夠繞地球10圈、幾乎每一輛道路上跑的汽車都采用了TE的產品,以至于TE Connectivity中國區代理總裁兼人力資源副總裁張超在接受鈦媒體記者專訪時自信的講到:
你可能不知道哪里有我們,但小到手機電池與主板的連接線、大到能源基站,凡是有電力信號和數據傳輸地方都能找到我們的身影。
拿手機和可穿戴產品的天線為例,為了滿足美觀和連接快速的特點,TE 研發了一種3D噴印技術,通俗的講就是直接把天線打印在設備上,從消費者的角度可能感覺不到什么,但許多硬件廠商基于此項技術往往能誕生更多的產品創新。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