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家里需要買輛汽車代步,于是他們全家集體討論并在網絡用戶界面上對汽車每個部件的構造和功能提出了個性化的想法,最終將這個“模型”通過企業交互平臺提交給了汽車制造商,制造商迅速啟動智能生產模式,通過柔性生產線將“模型”變為現實并配送,而對于生產和配送過程,王先生可以通過客戶端隨時隨地進行查詢,當汽車交付使用時王先生全家開懷大笑……這是記者在2012年舉辦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成果展覽會”現場宣傳片里看到的“夢想”。如今,這個夢想已變為現實,只是故事的主角不是汽車而是洗衣機。近日,海爾佛山工廠首批由50萬個用戶參與定制的洗衣機正式下線,多用戶參與的眾創模式和用戶個人定制模式正在變成海爾生產的主要模式之一。
隨著德國工業4.0等先進制造業戰略思潮“西學東漸”,我國今年也將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并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在這樣的背景下,海爾的這批洗衣機頗具有意義。可以說,海爾在從傳統的大規模生產向大規模定制轉變。在這個生產模式根本性轉變中,“互聯網+”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智能制造是企業“內需”
“互聯網+”推動智能制造成新型生產方式,企業需通過智能制造積極面對市場挑戰。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認為,“互聯網+”將引發制造業發展方式深刻變革,其中包括推動生產制造模式變革,智能制造成為新型生產方式。“互聯網在制造業領域應用日益廣泛深入,將推動生產制造向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工業信息系統通過互聯網實現互聯互通和綜合集成,將促進機器運行、車間配送、企業生產、市場需求之間的實時信息交互,原材料供應、零部件生產、產品集成組裝等全生產過程變得更加精準協同。工業云平臺成為新型生產設施,為研發設計、加工制造、經營管理等生產經營活動提供資源支撐和服務保障,工業生產要素實現優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工業大數據應用將貫穿設計、制造、營銷、服務全過程,成為生產輔助決策的支撐,更成為企業生產的重要生產要素。”羅文表示。
事實上,通過“互聯網+”,海爾佛山的工廠里的生產線的確發生了蛻變,變得更柔、更活、更智能。據了解,海爾的佛山工廠采用了全程訂單執行管理系統,裝配了200多個RFID、4300多個傳感器、60個設備控制器,全面實現設備與設備互聯、設備與物料互聯、設備與人的互聯,從而構建了以用戶為中心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模式,最終促成首批50萬個用戶參與定制的洗衣機正式下線。
海爾的生產制造模式的變革并不是為了迎合德國工業4.0的制造業大趨勢,而是內在驅動力使然,因為全球制造業競爭日趨激烈,洗衣機等白電更是如此。為了提升競爭實力,海爾需要用更低的成本、更短的時間滿足日益個性化的市場需求,也就是說海爾必須成為全球生產節拍最快的制造商,否則就會在市場競爭中失去主動權。
海爾的這個舉動代表著中國制造業的大方向。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寧家駿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今年對于中國制造企業來說是艱難的一年。勞動力短缺、成本增加、產能過剩及全球經濟的疲軟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來自全球的競爭在逐漸蠶食著中國“世界制造基地”的地位。低端制造正快速從中國向其他低成本國家轉移,而高端制造向發達國家回流對中國制造企業來說無疑更是雪上加霜。面對種種壓力,轉型升級已經成為企業的當務之急。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產品創新、精益制造、柔性生產以及供應鏈集成,成為今年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主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