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電子元器件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科技部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中國傳感器產業化推進大會4月28日在江蘇張家港舉辦。與會專家表示,作為現代信息系統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傳感器產業的發展必須借助制造強國戰略東風加快推進。
工信部原副部長楊學山在會議致辭中闡述了傳感器產業發展的三個關鍵詞,即位置、特征、環境。他說,無論是在信息技術體系,還是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中,傳感器的地位都很重要。它具有多樣化與協同性的特征,特別適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議高度重視傳感器產業化應用并為其創建良好的發展環境。
產業發展滯后政策支撐乏力
談及傳感器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楊學山指出,完整的信息技術由處理、傳輸、感知、行為、內容、系統等組成。在這六個組成部分中,后面四個要素,即感知、行為、內容、系統是當前需要快速發展的。尤其是感知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最基礎部分,沒有感知,就沒有信息的來源。同樣,從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角度看,無論是工業4.0,還是智能制造,如果沒有傳感技術,工業的轉型升級就失去了基礎。
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興起,傳感器產業市場前景不可估量。工信部電子元器件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郭源生指出,未來五年內,全球傳感器復合年增長率預計將超過10%。2015年全球市場將達到1770億美元,受可穿戴、智能制造技術加快和全球經濟復蘇等因素的影響,市場需求可能出現更大幅度增長。
隨著國內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加速,傳感器在汽車、家電、裝備類、醫療、環保等領域的應用大幅增加。在農業、環保、醫療衛生以及食品檢測類應用,特別是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是突如其來、無法估量的。據行業協會估算和預測,我國2014年敏感元件與傳感器銷售額突破1200億人民幣。2015年需求量可達約652.9億只,銷售額預計突破1300億,其產業輻射和帶動作用較大。
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現階段我國市場主要應用的傳感器絕大部分仍要依賴于進口,主流市場產品依賴國外配套的情況尤為突出。郭源生講,與國外相比,我國企業在產品品質、工藝水平、生產裝備、企業規模、市場占有率和綜合競爭能力等方面仍不能與國外同類企業抗衡。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新品研制仍落后5-10年,而產業化規模生產技術工藝則落后10-15年。
目前,我國傳感器產值過億的企業僅占總企業數量的13%,全國不足200家。產品種類齊全的專業廠家不足3%。長期以來,行業整體技術分散、規模偏小、呼聲偏弱、認知不夠;缺乏統籌規劃、頂層設計;缺乏合理資源配置和強大政策扶持;市場壁壘過多、公共服務配套、標準體系不完備,是制約傳感器產業化發展的成因。
從頂層設計看,由于行業歸口管理與協調機制不全,在傳感器行業,形成多頭管理現象。而且,政策支持分散,集中度不高、連續性不夠。缺乏專項計劃集中扶持、持續性支持和政策支持力度。
對此,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科技產業促進委員會主任董永生表示,目前,我國傳感器產業正處于由傳統型向新型傳感器發展轉型的關鍵階段,部分傳感器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也研究出了諸多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推進是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他認為,科技計劃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是推進傳感器相關企業自主創新和產業化的主要力量之一。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