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光伏電站成為現實離不開能源、信息兩大領域的跨界創新。智能光伏電站這一大趨勢已經非常明確,獲得廣泛應用,并取得重大成效。
根據2015年3月16日國能新能〔2015〕73號文件《國家能源局關于下達2015年光伏發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2015年中國光伏建設規模17.8吉瓦,且還不包括屋頂分布式和全部自發自用的地面分布式光伏項目,這將又一次刷新紀錄,也凸顯了國家對大力發展光伏等新能源的決心和支持。
光伏強國地位進一步鞏固
統計顯示,2014年,全球光伏新增容量為40吉瓦,其中中國新增的10吉瓦占據1/4。截至2014年底,中國裝機總量達到30吉瓦,成為僅次于德國的世界第二大光伏裝機容量國家,并且有多家市場分析機構預測,中國將有望在今年一舉超越德國,成為全球光伏累計裝機量第一。
在裝機規模繼續領跑全球的同時,中國光伏行業從設備制造到光伏電站的建設上,整個產業鏈的技術競爭力也在快速提升。組件方面,從2007年開始產量就達第一,去年中國大陸已經占到了全球將近64%,出貨量前十名中有半數以上為中國企業,隨著中國建設量的增加,這一數字預計還會進一步提升。此外,組件的效率也在穩步發展,重要的是晶硅、薄膜的技術研發實力也提升顯著。逆變器方面,更注重整個電站25年生命周期的持續發電和運維保障,智能化的逆變器迅速規模應用。電站的管理系統也進一步支撐吉瓦級集團電站的運行、調度、運維。
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行業的技術進步,穩定的收益和降低的風險使金融對光伏的信心也在恢復和進一步增強。前幾年光伏寒冬使金融界把光伏電站列為不適合投資的領域。如今隨著光伏行業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金融界又在逐步進入。這一切都標志著我國光伏強國地位日益鞏固,光伏行業在快速且持續健康發展。
光伏行業率先實現跨界融合
經濟進入新常態時期,中央進一步提出加強創新驅動。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里明確提出“互聯網+”戰略,未來在實現國民經濟、社會現代化當中,“互聯網+”是重要的發展方向。“互聯網+”戰略就是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和各行各業結合起來,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在各個新的領域創造新的生態。那么,光伏行業如何落實 “互聯網+”戰略?目前進展如何呢?
今年3月30日,筆者參加了中電投黃河水電舉辦的智能光伏電站建設成果發布會,看到了智能光伏電站總部統一運行、監控、遠程診斷、智能維護等方面令人驚嘆的功能。在發布會現場智能光伏電站演示中有幾個很有趣的演示:光伏組件局部發生遮擋時,系統能夠提示并告知具體遮擋時間、位置、功率下降量等精確信息,維護人員可以第一時間到現場排查,使電站的25年生命周期里始終處于最佳工作狀態;當設備故障時,現場運維人員無法確定故障原因,總部專家可通過視頻、語音等形式,如同親臨現場一步步指導運維人員進行故障定位和恢復;大數據分析找出發電量持續低的組串,無人機攜帶熱成像儀依據設置好的路線飛抵組串上空實時將包含位置信息的熱成像畫面傳回總部以發現并定位有熱斑、隱裂等故障的組件。
以上智能功能的實現都是建立在互聯網與光伏技術的融合之上。在電站內部,有專用的基于4G無線技術的高速移動互聯網,不僅實現電站內部所有設備實時工作信息的高速傳輸,還能讓運維人員拿著智能運維終端在電站內部隨時隨地和位于集團總部的專家進行多媒體互動,實現遠程診斷和移動運維。各個電站還可以在公眾互聯網上通過虛擬專網與集團總部實現通信。由此可見互聯網已切實融入光伏電站,將電站設備、運維人員、集團管理人員、專家、無人機、智能運維終端等實時聯接在一起,有力保障了光伏電站的生產與維護,確保電站發電量、提升運維效率,讓電站安全可靠運行,并讓所有關心電站的人都可通過各種方式隨時隨地得到所關心的信息,為未來能源互聯網在光伏產業內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