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引發了外媒的關注。
德國:“中國制造2025”戰略是給德國的一個警鐘
中國是世界工廠,這是昨天的事。至少,這是中國政府的希望。最近,北京已通過雄心勃勃的工業現代化藍圖——“中國制造2025”戰略。它僅僅是第一步。到2049年,中國要提升為世界領先的工業強國。“中國制造”將不再是廉價的大規模制造,而是創新、質量和效率的代名詞。
這是對工業化國家的一個公開挑戰。若中國成功實現目標,將在高科技領域與德國平起平坐。中國的野心不容小覷。德國工業界如今普遍認為中國的技術仍舊落后。事實上,技術差距在某些領域的確較大。但若德方對此太過平靜,可能是危險的。因為新經濟形勢下,中國已走上創新之路。華為和中興已位于世界最具創造性的企業行列。北京堅定地支持有前途的未來技術,為未來競爭鋪平道路。今后,德國工業和政客必須適應新的、創新的中國。
印媒:“中國制造2025”應對印度制造
在印度去年高調推出“印度制造”計劃之后,中國緊隨印度總理莫迪訪華推出了獲得中國總理李克強支持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
中國官方媒體稱,這一計劃是“本國首個聚焦制造業的行動計劃”,并引用官員的話稱,該計劃旨在應對“來自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競爭。
中國和印度的制造行業處于截然不同的發展水平。盡管中國的制造業已經顯露出減速的跡象,但是中國仍被視為世界制造業的樞紐,而印度的這一行業還相對落后。
中國的制造業產值占世界總量的大約20%,但是中國已經意識到,其經濟道路將不會一帆風順。中國的這一新計劃似乎意味著中國將繼續致力于打造制造業的優勢,盡管其正面臨生產成本上漲、需求減少和競爭加劇等減損其比較優勢的挑戰。
日媒:“中國制造2025”與外資企業抗衡
《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10個重點產業領域。盡管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但在國內市場上,本國企業的劣勢非常明顯。此次計劃顯示出中國渴望打破外國企業席卷本國市場的現狀。中國政府除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為重點產業的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外,還研究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計劃同時還提出了放寬準入限制等,推動制造業的對外開放。
但這并不能消除外界對中國政府會不會加強保護本國企業的擔心,對于外資企業來說,《中國制造2025》將會產生多大的商機,目前尚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