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特高壓電網,調整新能源布局,探索就地消納模式,利用一帶一路契機走出去。十二五收官之年,在風電裝機突破一億千瓦后,中國破解新能源瓶頸制約因素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進入6月,在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甘肅省,圍繞新能源的輸送消納,中國目前輸電距離最長的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正在加緊建設。這條全長2383公里的能源大通道,將把西北的新能源送往華中地區,成為西電東送的又一條大動脈。
事實上,今年以來,從國家發改委到國家電網公司,再到新能源裝機大省的地方政府,圍繞風電和光伏發電的輸送消納,無論是核準風電項目、建設電網工程,還是探索就地消納等,都進入一個集中發生期。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風電裝機增速最快的國家。國家能源局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累計并網風電容量已經超過10107萬千瓦,提前完成風電十二五并網裝機1億千瓦的規劃目標。
中國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助理劉澤洪說,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輸送消納問題,帶來大規模的棄風和棄光,成為中國新能源發展的最大瓶頸。
對于大規模的風電基地來說,遠距離輸送和就地消納,將是破解瓶頸制約的關鍵。甘肅省能源局局長孟開表示。
伴隨著新能源基地的建設,近年來中國開始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以輸送新能源為主導的智能電網。國家電網公司已累計建成三條交流四條直流特高壓工程,在建四條交流二條直流特高壓工程。據介紹,國家電網公司新能源并網裝機已突破1.3億千瓦,成為世界風電并網規模最大、太陽能發電增長最快的電網。
在著眼遠距離輸送的同時,就地消納也成為新能源大省化解瓶頸制約的抓手。 6月初,一項大規模的新能源就地消納工作啟動,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新疆、山西等七省區開始探索風電清潔供暖工作。國家能源局要求風電清潔供暖原則上以解決目前已有風電項目的棄風限電問題為主,鼓勵風電場與電力用戶直接交易。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