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核電產業的復興,正在中國得到積極推進。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徐玉明5月21日在第十一屆中國核能國際大會上表示,預期今年國內還會有4-6臺機組得到核準,4-6臺機組投入運行。到今年年底,運行機組的總裝機容量將達到30GW,核電發電量將進入世界前三位。
相關的預期,來自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劉寶華。日前,劉寶華在中國工程院/國家能源局第三屆能源論壇上指出,按照《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的要求,今年國內爭取新核準開工8臺左右的核電機組。他同時表示,在世界先進的核電技術發展中,中國已在若干領域處于領先和示范地位,核電科技研發、設備制造、設計建設能力正在快速提升??梢哉f,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經躋身世界核電發展的第一方陣。
據了解,截至5月17日,全球共有438個運行核反應堆(包括實驗堆),67個在建反應堆。全球核電總裝機容量為379.261GW,美國和法國分別以98.639GW和63.130GW位列前兩位,中國以23.025GW位列第五位,占全球核電總裝機的6%。
按照規劃要求,到2020年,中國核電在運在建總裝機將達到8800萬千瓦,這意味著2020年之前,還要新建3500萬千瓦,平均每年開工5-6臺機組,新增投資約5000多億元人民幣。徐玉明表示,以華龍一號、AP1000、CAP1400為代表的三代核電技術將成為中國未來核電規?;l展的主流。
除了發展規模和節奏上的領先,中國進行著從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轉變,并逐步成為世界核電產業的中心,已成不爭事實。而配套的裝備制造能力和走出去的機遇,是兩個至關重要的話題。
據徐玉明介紹,目前我國核島主設備布局已經形成,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核電裝備產能,每年可以生產10臺套以上成套核電主設備。二代改進型及華龍一號的設備國產化率達到85%,AP1000國產化率目標80%。大部分主設備及原材料可以在國內生產。
劉寶華公開表示,我國已經基本具備了每年生產6到8臺套核電設備的能力,基本掌握了三代核電的關鍵設備生產技術,但還有部分重大關鍵技術和設備還在持續攻關。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上海、四川、黑龍江三大核電設備制造基地,建成了上海、廣州、河北出??谥匦脱b備的制造基地。同時,以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哈爾濱電氣和一重、二重為主的核電裝備制造龍頭企業,以及一批掌握專門制造技術的相關企業,正成為支撐起中國核電裝備力量的核心。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