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晚,天津濱海新區一集裝箱碼頭發生爆炸。發生爆炸的是濱海新區港務集團瑞海物流危化品堆垛。盡管事故發生原因目前歸咎于企業部門的瀆職,但是化工事故屢有發生,并對生命和環境造成傷害,已成為所有工業企業家的夢魘。那么,在面對化工生產、存儲、管理等問題,該如何通過嚴格的法規、不斷提升的自動化技術手段,以及完善的企業管理制度,把化工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的危害性降至最低?
“隨著我國化工裝置、危化品儲存設施規模大型化,生產過程自動化水平逐步提高,同步加強和規范SIS管理,用好這最后一道防線,十分緊迫和必要。”這是在7月30日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組織召開的SIS管理研討會上與會人員達成的共識。
安全生產的現實要求 中央企業推廣走在前
據中國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李玉明介紹,SIS包括安全聯鎖系統,緊急停車系統,有毒有害、可燃氣體及火災檢測保護系統等。SIS獨立于過程控制系統(例如分散控制系統等),生產正常時處于休眠或靜止狀態,一旦生產裝置或設施出現可能導致安全事故的情況時,能夠瞬間準確動作,使生產過程安全停止運行或自動導入預定的安全狀態。而根據安全儀表功能失效產生的后果及風險,又可將安全儀表功能劃分為不同的安全完整性等級(SIL1~4,最高為4級)。
“SIL定量安全評估最初由殼牌、BP等幾大石化公司開展,而且開發了相應的定量評估程序和方法,并收集了設備及儀表的失效數據庫,如今已深入到石化、化工安全管理的各個方面。”浙江工業大學化工機械設計研究所所長高增梁表示,SIL定量安全評估的推廣有利于決策的科學化,是石化工業安全管理的發展方向。
據悉,近年來發達國家發生的重大化工(危化品)事故大都與安全儀表失效或設置不當有關,國內近期的幾起石化事故也與此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