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互聯網行業發展迅猛,健康、有序的互聯網業能夠對宏觀經濟起到穩增長兼調結構的積極作用。然而互聯網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包括消費者權益受損、違法交易頻現、新生企業步履維艱等,種種病狀既妨礙了其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削弱了其對宏觀經濟的促進效力。通過對當前互聯網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歸納,能夠為后續對癥下藥提供一定幫助。
NO.1 線上虛擬市場的監管缺位
互聯網交易平臺實際上就是一個虛擬的線上市場,為買賣雙方提供了一個開放、便利的交易“場所”。市場離不開管理和秩序,否則將帶來諸多負面效應,線上虛擬市場也不例外。近幾年,由于網民數量的快速增長,線上虛擬市場的規模迅速擴大,而相應的市場監管則跟進較慢,帶來了種種問題。
假貨泛濫侵犯消費者和合法經營者權益。2014年8~10月,國家工商總局網監司委托中國消費者協會開展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顯示“淘寶網”的商品正品率僅為37.25%。該數字的精準程度暫且不論,電商平臺的假貨現象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違法交易影響法治進程。2014年5月,中國廣播網發布一篇“QQ上存大量販賣槍支賬號”的調查報道,稱不法分子通過QQ等即時通訊工具銷售槍支,線上付款后直接通過物流快遞寄送實物。如果槍支能夠通過這種形式進行交易,那么毒品、色情商品同樣可以。而通過電商平臺進行洗錢、行賄的行為則更為隱蔽。
安全漏洞造成網民生命與財產安全隱患。惡意程序、釣魚軟件、黑客攻擊等是互聯網時刻面臨的安全漏洞,網民的隱私和權益常常遭到侵害。消費者隱私信息泄露、網絡支付賬號被盜的新聞時有報出,互聯網信息安全問題與每一個用戶息息相關,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不容忽視。
NO.2 市場壟斷影響行業可持續發展
談論中國互聯網企業,不得不提及BAT——百度、阿里、騰訊,他們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互聯網“巨頭”,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具有一定的壟斷地位。與其他行業類似,壟斷同樣會對互聯網行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至少有以下兩點體現。
首先,壟斷遏制了行業創新。中小互聯網企業無法與互聯網巨頭進行正面競爭,只能走差異化路線對局部細分市場進行深耕,或者執行“藍海戰略”開拓新市場。然而,一旦中小互聯網企業的創新取得初步成效,互聯網巨頭便迅速模仿、跟進,憑借其巨大的資金、人才、技術、用戶規模等優勢快速搶奪市場,導致創新者收益甚微。例如,小米公司較先看到了手機即時通訊產品在中國市場的潛力,開發了新產品“米聊”,受到市場歡迎。不久,騰訊迅速跟進,推出“微信”,然后憑借龐大的基礎客戶群與運營推廣能力迅速占領市場,使“米聊”的先發優勢不堪一擊。
壟斷損害了消費者權益。2012年,“快的打車”與“嘀嘀打車”先后面市,雙方為了爭奪市場份額,通過向用戶和出租車司機提供大量補貼的形式大打價格戰。2015年2月,“快的”與“嘀嘀”意外宣布合并,至此用戶能夠獲得的打車補貼大幅減少,在高峰期用車乘客需要額外大幅加價才能打到車。上述現象的本質上可以理解為:打車軟件通過惡性競爭擠壓對手,兩敗俱傷后再強強聯合迅速壟斷市場,然后謀求壟斷利潤,最終買單的還是消費者。
NO.3 “急功近利”增加互聯網企業經營風險
2014年5月,中國最大的自營式電商企業、第四大互聯網公司“京東”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這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赴美IPO。分析京東的業績數據發現,從2014年1季度直至現在,其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但這并沒有影響京東在投資者眼中的熱度。京東的上市為互聯網中小企業創業者和風險投資者注入了興奮劑,他們看到了互聯網企業原始股東在IPO之后獲得的高額投資回報,開始紛紛效仿。中小互聯網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不顧成本地采用免費、大額補貼、折扣優惠等促銷手段來爭取用戶,然后吸引風投以維持成本投入,最終包裝上市。部分互聯網創業者認為企業日常經營利潤所帶來的投資回報周期太長、回報率太低,只有企業上市之后股價上漲帶來的翻番回報才能激發其創業動力。因此,無論是投資者還是經營者,都不關心經營效益和風險,只關心用戶數的增長和市場份額的擴大,就如同一輛在高速公路上全速行駛但沒有剎車的汽車,一旦遇到障礙便是車毀人亡。
形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資本市場對互聯網概念的熱捧,二是新生互聯網企業的急功近利,殊不知互聯網巨頭都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與積累才取得當前成績。任何行業都有繁榮期與低谷期,互聯網企業采用以上急功近利的經營模式在行業繁榮期或許能夠取得可觀的投資回報,但是一旦過了這個“風口”,必將難以為繼。個別企業的倒閉尚不足為慮,倘若出現大規模的企業倒閉潮,對整個行業乃至宏觀經濟的沖擊則不容忽視。
NO.4 “廉價性”降低互聯網刺激消費的效力
“廉價”優勢是目前中國互聯網產業促進消費的重要手段。例如,省去實體店面場地成本的線上商品價格往往低于線下同樣的商品,互聯網衍生的“在線產品”則常常打出“免費”牌,在政府“提速降費”的政策壓力下運營商的基礎網絡資費也在迅速下降。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市場需求量隨著其價格的下降而增加,但是隨著價格的無限下降直至免費,即使消費量持續快速增長,消費額卻很可能增長緩慢甚至止步不前。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隨著互聯網相關商品價格的下降,其總消費額會上漲到一個峰值臨界點,而后將隨著價格的下降而遞減。目前,“廉價”的互聯網商品對消費總額的促進效果或許尚未達到臨界峰值,但這種促進效果終究是有極限的。至少可以肯定,在線產品的“免費”定價策略無法直接促進消費總額,從而降低了互聯網行業刺激消費、促進宏觀經濟的效力。
總結
針對以上問題,政府層面可推動完善行業立法,加強執法決心與力度,保證監管的不缺位、不越位。企業層面應腳踏實地務實經營,重視企業的長期價值與可持續發展,探索健康、理性的業務經營模式,通過深耕產品和服務質量方式代替打價格戰等惡性競爭方式,進而塑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