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高溫中抓取發燙的工業零件,動作標準迅速:“他們”在煙塵紛飛中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神色鎮定依舊。“他們”是工業機器人,如今正成為越來越多珠海企業技工的“新伙伴”。
19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認為,工資的增加,會加速機器人取代勞動力。21世紀初,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大衛。李嘉圖的預言正成現實。縱觀全球,制造強國德國已邁入“工業革命4.0”時代,而身為“制造大國”的中國,也正在經歷一場“機器換人”的深刻變革。作為“制造大省”,廣東的步伐也在加快。
近年來致力發展“三高一特”現代產業的珠海,提出要堅持“高端起步、雙輪驅動、合理布局、集聚發展”的方針,著力打造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其中,智能機器人產業更被列入發展的重點產業名單。
節省更多的人力成本,創造更高的生產效率,這是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給珠海制造帶來的“新紅利”。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和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將極大推動產業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變,也將為珠海乃至珠江西岸壯大先進裝備制造業提供有力支撐。
未來挑戰與機遇并存。ABB項目花落珠海,這里即將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機器人研發生產基地。在這一龍頭項目的帶動下,結合本地產業和企業資源,一條新的機器人產業鏈或將在珠海形成,與其他現代產業共同助力打造“珠海制造”升級版。
1變化機器人在珠企上崗生產效率明顯提升正午時分,隨著大批工人陸續前往食堂,凌達壓縮機公司的沖壓車間內逐漸變得安靜。一處被鐵絲網圍起的作業空間內,兩臺披著漂亮“藍色外衣”的六軸機器人正在“歇息”。公司總經理范少穩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正常運作時,這兩臺機器人可以在360度空間內甩動機械手臂,而且還可以“看出”生產的零部件是否達標。
他介紹,這種機器人裝有微型攝像頭,在抓取零部件時會對其進行拍攝,圖片數據將立刻傳輸到監控系統并與標準模具樣式進行比對。相比起沒有安裝視覺檢測系統的機器人來說,他們每次只要多花幾秒鐘就能自動檢驗產品是否達標,省去了事后的人工檢測,從而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包括這種自帶視覺檢測系統的高級機器人在內,珠海凌達目前已上崗的機器人有20多臺。同時,該公司在珠海的員工數量在一年多時間里減少約2500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機器人陸續上崗,生產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
“這些機器人主要用于部分機械重復度高、勞動強度大、作業環境惡劣的崗位,比如裝配工作或是高溫煙塵環境中的作業。”凌達工藝設備部副部長張德偉說,今年內珠海凌達使用的機器人數量將達50臺以上。
不止是凌達,事實上,珠海目前正在大力構建“三高一特”現代產業體系,其中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必然離不開工業自動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珠海企業正朝著工業自動化的方向邁進。
比如,格力電器近年就在機器人使用和生產上花費大量心血。據悉,去年以來,該公司注塑廠通過對機器人的使用和自動化的改造,人員減少約200人,生產效率卻提升了20%.與此同時,該公司也將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引入其他部門,并提出在2015年前實現全公司70%的自動化生產率的目標。
2需求企業“機器換人”助力“兩化融合”
“隨著企業對產品質量要求更嚴格,傳統手工作業方式已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而且企業用工成本和人員流失率正逐年上升,這些因素都倒逼企業使用操作更精準、自動化程度高且成本相對固定的機器人。”范少穩說。
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研究所所長林平凡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一方面,機器人通過程序操控,這就意味著可以根據不同產品的需求來調整程序,這在產品創新中將得到廣泛應用,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另一方面,工業化和信息化可謂‘同氣連枝’,而機器人的使用正好能為企業‘兩化融合’提供絕佳平臺。”
事實上,“機器換人”不僅是企業發展的需求;在中觀層面上,機器人的使用還將極大推動地區產業經濟轉型升級。林平凡認為,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推廣使用機器人將促使資源重新配置,減少傳統勞動力數量,使高技能、高素質人才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推動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變。
此外,由于機器人行業本身就屬于先進制造業,推廣機器人無疑將有效促進地區制造業中的高端環節和先進部分搶先發展。
縱觀全球,制造強國德國已邁入“工業革命4.0”時代,而身為制造大國的中國,也正在經歷一場“機器換人”的深刻變革。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數據顯示,過去幾年間,中國機器人市場年均增長率超過40%,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近37000臺,約占全球銷量的五分之一,居全球首位;預計在今后2年,中國市場的需求還會再翻一倍。
作為“制造大國”中的“制造大省”,廣東早已察覺出大規模“機器換人”的市場趨勢與商機。尤其在今年全省大力推動“兩化融合”的部署下,結合打造珠江口西岸沿海沿江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的機遇,機器人的市場需求進一步增加。
珠海就在這條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的重要節點上。依托已經初步成形的“海陸空”戰略性裝備制造業布局,以及較為成熟的智能家居、智能電網、電氣機械、打印耗材等產業,珠海未來將進一步壯大產業規模,完善產業鏈上下游,打造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可以預見,在打造這一產業帶的進程中,珠海將激發出對機器人產業的巨大需求。
3挑戰核心技術仍未突破機器人成本居高不下轉型伴隨陣痛。“機器換人”之后,服務于傳統流水線上的工人將有所減少。“對于傳統技工來說,挑戰極其嚴峻。”林平凡說。
“生產方式的轉型也倒逼我們自身轉型,從管理人員到普通技工,從理論思維到實際操作,這些都要轉變。”張德偉認為,換種角度來看,機器換人除了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工作環境也將變得更加舒適,收入也會更高,如能把握機會提升自己,這將是很好的機遇。
據他介紹,凌達已制定針對機器人使用、維護和管理的年度培訓計劃,從干部到普工都要接受培訓,并定期接受考評。“我們已經與機器人及自動化設備制造廠商合作,讓干部和員工到機器人制造廠家去,從了解機器人的整個生產流程和結構開始,系統地接受培訓。”
林平凡還建議,政府應當積極了解企業需求,協助企業進行相關人才培訓,并加強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倡導全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尊重和支持。
人才需求改變之外,巨額的投資成本也成為普及使用機器人的一大挑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外國機器人制造企業占據中國約90%的市場份額,其中發那科、安川、庫卡、ABB等四家公司合計占據約65%的市場份額,這也導致機器人價格居高不下。
“國內機器人企業仍未成氣候,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關鍵技術未能實現自主研發。”范少穩說,減速器是機器人的核心部件,約占一臺機器人成本的三分之一,但目前國內廠商仍未突破這項技術,只能向外企采購,成本要高出許多,便難以和外企競爭。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吳新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中國工業機器人運用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未來工業機器人或將掀起新的工業革命,占據技術優勢的國家制造業成本將大幅下降,而中國制造業成本優勢可能會被進一步壓縮,因此中國大力發展與應用工業機器人勢在必行。
在剩余10%的市場縫隙中,競爭異常激烈。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原來的機器人買家正探索向賣家轉變。據了解,目前珠海格力就已自行組裝生產機器人,并準備對外銷售,未來還可能對機器人核心技術進行自主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