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IHS研究報告《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最新統計,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達到9.5億美元,并將在未來五年保持18%的年均復合增長率。
雖然中國宏觀經濟環境在2013年仍然低迷,整個機械設備市場只增長了7.9%,根據IHS的季度報告《中國機械設備市場季度跟蹤》統計。但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在這一年卻增長了18%以上,同時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臺數達到3.4萬臺。按銷售額統計,其中多關節坐標式工業機器人仍然是最大的機器人種類,但值得注意的是SCARA機器人的占比從2012年的4.8%提升到2013年的5.7%.
“受到3C行業的推動,可以明顯看出作為此行業主力軍之一的SCARA機器人廠家保持非常強勁的增長勢頭。”IHS分析師湯潔(Jay Tang)認為,“機器人廠家一直在尋求來自一般工業領域的客戶,3C行業將會是未來最有潛力的領域之一。3C行業對機器人價格較敏感,但是他們的采購量較大,所以單價都比較低。以性價比著稱的日本輕型機器人廠商在此行業有非常強的競爭優勢。”
令人矚目的高增長,使得中國市場成為全球主要機器人廠家的必爭之地。根據IHS的統計,占有全球機器人市場85%以上份額的國際機器人本體廠商(Fanuc,KUKA,ABB,安川,川崎,Denso,Epson,Staubli,Toshiba,Adept,三菱,Yamaha),都已在中國開設分公司,并且大部分都已經在國內擁有工廠或計劃開設工廠。2015年這些國際廠商在中國產能將超過55000臺/年,同時保守估算國內主要的三家機器人本體廠商的產能將會分別達到1000臺/年以上,總計3000臺/年。粗略分析下來,2015年這些廠商總共能供應機器人本體能力為56500臺/年,這個數據還不包括本土的新廠商,國際小廠商和可能的新進入者。按照IHS的《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報告》,2015年市場需求為50000臺以上。在此看來,供應和需求能達到某種平衡,工業機器人本體行業似乎并沒有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
在一個新興行業,通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參與者。我認為,出現在當下的機器人行業中的參與者,主要由兩大集團組成:國際廠商(包括本體廠商,零部件廠商及集成商),國內廠商(同樣包括本體廠商,零部件廠商及集成商)。
首先將視線轉移到以Fanuc,ABB,安川,KUKA等為代表的國際大廠商,他們從各個方面都掌握著豐富的資源,如零部件成本優勢,技術優勢,及品牌優勢等。由于工業機器人起源并發展于汽車行業,經過長期的技術和經驗積累,這些廠家的機器人能很好的與汽車流水線配合,因此自然是通用,大眾,豐田,本田等國際汽車廠商的首選。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廠商在一般工業的投入逐年加大,目前有些廠商的一般工業銷售占比開始超過汽車行業。其次是國際二線廠商,它們在一些細分市場掌握著大量的經驗和知識,依靠高性價比的機器人或整體解決方案占領市場,如OTC-Daihen ,Panasonic,Epson,Yamaha等。
國際大集成廠商也主要集中在汽車行業,如Durr, Comau,ABB等。集成商是連接機器人本體廠商和最終用戶的最后一環,因此對此類廠商的要求是能夠充分將客戶的工藝要求轉化為定制化的機器人工作站,并能夠承包部分或整體的生產系統。由于對技術,資金的要求很高,因此不少大型國際本體廠商也有相應的集成事業部。小型的國際集成廠商在細分的應用領域占領市場,如CLOOS,OTC-Daihen,Panasonic在焊接領域。
國際零部件廠商主要是指工業機器人的伺服系統(電機及驅動),減速機(特別是RV減速機),控制器的供應商。這些產品在國內廠商不是沒有,但是滿足不了機器人這種高端應用,國際廠商在高精度,快速響應,可靠性,輕量化等方面都要領先很多。面對國內巨大的潛在市場,國際零部件廠商也開始研發滿足國內中低端市場需求的產品。
雖然有這么多的優勢,但是與中國市場紛繁復雜的需求相比(尤其是來自一般工業領域的需求),國際廠商也需要重新積累。開發適合本土需求的經濟性機器人和對一般工業的集成商的培養會是他們的未來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