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紅利的遠去,浙江這個制造業大省,低成本優勢已經不在,如何再造優勢,他們的選擇是機器換人。
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步驟,機器換人正在影響農民工的流向。對于我國從異地城鎮化轉向就地城鎮化也具有轉折性的意義。
勞動力成本上升引發設備革命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招工難、工資上漲已成大勢。浙江省統計局的數據表明,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均勞動報酬從2005年的14847元/年增加到2012年的41370元/年,年均增長高達15.8%.成本的迅速上升使得浙江制造的低成本優勢已經難以為繼。然而,從勞動力優勢轉向技術優勢,從資本、人才等要素看仍需一定積累期,而機器換人,正是當前中小企業易學易用、見效較快的升級捷徑。
機器換人,動力何在?從我們對臺州溫嶺市調研情況看,當地的政府及企業領導人都認為:機器換人是化解用工貴、招工難最管用的辦法。今年5月,浙江經信委針對30個工業行業、567家企業進行了機器換人專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5.7%的企業把用工成本高列為首要原因。
溫州市鹿城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1月,該區用于機器換人的技改投資達7.48億元,占工業性投資總額的82.65%.另據浙江省經信委調查,2013年前4個月該省已完成工業技改投資1166億元,同比增長37.3%.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達60.6%,主要用于機器換人,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個百分點。
機器換人是繼騰龍換鳥、產業轉移之后,浙江、廣東近年來開始的設備革命。通過技術改革和設備更新,破解勞動力成本上升,招工難的制約。
機器換人帶來技術紅利
首先,機器換人有效的緩解了部分企業用工緊張狀況,也降低了成本。大溪鎮陳書記說,比起2年前,大溪的用工短缺已經得到很大緩解,主要得益于機器換人。根據浙江省就業局企業用工情況監測,企業缺工率從2011年6月的4%,降到2013年6月的2.18%.
寧波諾布爾制衣有限公司,典型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工人數量從3年前的800人降到了2013年的幾十名。總經理朱飛龍說,這都是120臺電腦織機省下來的。雖然織機要幾十萬元一臺,但劃得來!朱飛龍算了一筆賬:每臺織機一天12小時可織10~15件毛衫,一個工人可以管理4臺這樣的機器,120臺機器抵得過700個工人,而且機器可以24小時工作。按現在人工工資算,織機換人一年可省下2000萬元,將來隨著工資上漲,肯定省得更多。
其次,機器換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效果顯現,勞動生產率提升加速。在我們調研的臺州,富嶺塑膠剛剛收到溫嶺市商務局發過來的數據。總經理胡新說,今年投入購買機器資金2000萬元,近5年來共投入7000萬元,技改后,工人數量從1300減少到900人,企業效益卻從原來的年產值1.6億元增加到4億元。
在嘉興,天之華噴織有限公司依靠從日本和德國引進的設備,極大地控制了人力成本,僅工資一年就少了1700多萬元。在永康,眾泰控股集團引進了12臺全自動智能焊接機器人,生產線員工從120人減至30人,產品一次性合格率提高至99%.浙江省經信委的一項500家企業調查顯示,機器換人使72.9%企業的生產率至少提高10%,其中27.3%的企業提高30%以上。
浙江省統計局的宏觀數據表明機器換人對全省工業經濟效益的提高產生良好的影響:2000~2010年,工業從業人員人均增加值從4.02萬元增加到8.7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5.58%.2010~2012年,工業從業人員人均增加值從8.78萬元增加到10.0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5.73%,比2000~2010年高0.15個百分點。其中,2012年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6.29%,比2000-2010年提高0.71個百分點,勞動生產率加速提升態勢初現,企業競爭力增強。
勞動力需求悄然轉變
農民工的潮汐現象與農民工難以異地城鎮化,是中國城鎮化面臨的突出困難。但是,隨著機器換人的推進,這種狀況開始發生改變。
一是外來人口減少,人口增量與增速開始下降。溫嶺市大溪鎮是商品流通重鎮,近兩年來大溪打工的企業低端人員減少較多,省外勞動力明顯回流,外來人口增量、增速都在下降。2010年外來人口16萬余人。這是大溪外來人口最高的年份,之后就開始逐年下降。大溪鎮的陳書記講,2011年14萬多,2012年下降到12萬多,2013年就只有10萬人了。
另據浙江省統計局的數據說明,2005~2010年,浙江省常住人口從4990.9萬人增加到5446.5萬人,年均增加91.1萬人,年均增長1.76%,而2011年、2012年常住人口增量僅為16.5萬人和14.0萬人,增速分別為0.30%、0.26%,下降十分明顯。
二是工業吸納就業人員開始減少。以大溪鎮最大的新界泵業集團的用工情況為例。兩年前引進了臺灣設備,兩臺機器每臺減少用工200人。沖壓車間斥資千萬購進先進設備,3臺設備每臺替代300勞動力。近幾年,每年低端用工量都要減少10%左右。
從浙江全省情況看,2005~2010年,工業就業人員從1160.3萬人增加到1493.6萬人,年均增加66.7萬人,而2010~2012年從1493.6萬人增加到1523.8萬人,年均增加15.1萬人,其中2012年僅增加1.6萬人,工業新吸納的就業人員明顯減少。
浙江省統計局的分析人士表示,根據就業彈性變化測算,2011年、2012年兩年間,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機器換人,少吸納就業60萬人左右。
三是就業人員的素質要求明顯提升。大溪鎮的新界集團近兩年來,新員工的培訓時間顯著增加,原來一個星期,現在增加到1個月。而且培訓完還要實習一周。新招收的員工當中,大學及專科畢業生占到了員工總數的40多,比3年前增加了1倍。
浙江省統計局的數據。2012年城鎮(含私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業人員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和大專學歷人員占比分別為6.26%和11.17%,比2009年提高1.67、2.32個百分點。高中學歷人員和初中及以下人員占比分別為28.45%和54.12%,比2009年降低0.02和3.97個百分點。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能人員占比分別為10.01%、12.43%和35.14%,分別比2009年提高1.53、1.46和11.67個百分點。就業人員的學歷層次,專業素質明顯提升。
產業變革的未雨綢繆
機器換人與農民工回流作為一種市場行為,準確地預示了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的一些新的現象和挑戰。需要我們未雨綢繆,及時應對。
<<上一頁12345下一頁>>第一,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制造急需創造新的技術紅利。從過去的使用廉價勞動力、采取人海戰術的生產方式,向機器換人轉變,是一個資本有機構成快速提高的過程,本質上是資本和技術對勞動力的替代。西方工業發達國家都是這么走過來的,我們現在只是剛剛開始走向工業自動化之路。通過機器換人推動技術紅利替代人口紅利,是保持中國制造的產業優勢、持續增長的動力之源。
如何使機器換人發揮應有的效益,幾個問題需要重視。
一是機器換人的代價并不低。從溫嶺市的企業看,機器換人所用的自動化設備,90%以上來自國外,價格高,投資大,動輒百萬甚至千萬元,成本回收可能需要3~5年,很多小微企業不具備資金實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這些先進的設備還不一定適合國內企業的生產,需要二次改裝和調試。更需要本土企業根據實際需求制造自己的先進設備。三是比硬件投入難度更大的是軟件投入。如果忽視員工素質的提升、工作方式的改變、組織管理的更新,也會限制機器換人紅利效應的發揮。大溪鎮新界集團的許總說:提升勞動者素質,是機器換人后公司面臨的最大課題。
因此,建議如下:一是政府有針對性地在設備和技術研發方面給予扶持,包括金融、財政稅務、科技、人才政策等。盡快使本土制造的機器人設備能夠服務于本土企業。二是企業要因地制宜,機器換人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實力較弱的不妨從采購簡單加工設備開始,根據不同階段的需要,逐漸更新設備。三是加強企業軟件建設和人員素質的提高。盡快適應企業有機構成提高后的新情況,實現企業組織形式的重組和管理方式的創新。
第二,機器換人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已成當務之急。馬克思當年描述過英國的機器換人造成工人大規模毀壞機器。在浙江,機器換人的一個直接負面結果就是工人失業率的上升。浙江省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穩定在3%左右,2013年以來呈明顯上升趨勢,這有經濟增長放緩的因素,但主要還是機器換人帶來的影響。根據大城市勞動力調查,當前失業人員中,因產業結構變化導致的結構性失業人數占一半以上,比2005年同期高10個百分點以上。該省經信委的專家稱,隨著機器換人的推進,短期失業壓力會進一步加大。
因此,建議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吸納結構性失業人員。政府應當在規劃、土地供給、準入門檻、打破國企壟斷、開放城市公共事業領域讓民營企業進入等方面有所作為。
同時,機器換人之后,為機器服務的一系列服務業也需要大發展。機器的保養、維修,產品升級后的營銷、設計、創意、電商服務都在呼喚高端服務業的發展。
在浙江調研,我們感受最深的是機器換人一方面是對低端勞動力需求的大幅度減少,另一方面是技術工人、專業技術人員等明顯緊缺。該省勞動力市場數據顯示,今年6月技術工人、專業技術人員的求人倍率高于整體平均值,差距最大的超過100個百分點。浙江省就業局企業用工監測數據顯示,技術工人、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占缺工總人數的22.22%,呈明顯上升態勢。
建議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拓展企業參與辦學的深度和廣度,鼓勵社會力量、企業參與技能培訓實踐工作,特別是要獎勵師傅帶徒弟的技能培養、傳承模式,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為轉型升級、機器換人提供人力支撐。
第三,機器換人使得異地城鎮化向就地城鎮化的轉變成為可能。機器換人的一個最直接結果就是規模龐大的農民工大軍,正在開始從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撤離。未來10年是城鎮化非常關鍵的時期,10年之后人口的老齡化會迅速推進,彼時很多中西部地區的流動人口更愿意回到老家。對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勞動力輸出大省的勞動就業帶來新的挑戰。
因此,應當未雨綢繆,盡早謀劃。建議中西部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一是要避免采用東部地區分散化發展、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發展模式。大規模工業化起步時就要走產業的集中、集聚、集約發展之路。同時,二是不能把東部地區勞動力就業和居住生活相分離的模式復制到中西部。應當產城一體、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步推進。實現農民工的當地就業和就地城鎮化。
18世紀,發生在英國的羊吃人以及機器替代勞工的歷史故事,曾是工業革命中的標志性事件。如今,浙江廣東的機器換人,對于中國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轉型也具有標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