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爾集團對外公布了工業4.0戰略的實踐,并同時上線了用戶交互定制平臺和模塊商資源平臺。在這一戰略實踐中,海爾認為工業4.0的本質就是互聯工廠。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表示,互聯網時代對企業最大的壓力就是一定要滿足用戶的需求。滿足用戶的需求不是過去所說的質量,我始終認為質量根本不是標準的高低,質量是用戶定義的,現在用戶定義質量就是誰能夠滿足我的個性化需求,誰的質量就高。所以現在企業必須從大規模制造變成大規模定制,大規模定制在海爾的表現就是互聯工廠。互聯工廠正好和德國工業4.0先進制造業相一致。
互聯工廠呼應“中國制造2025”
目前海爾已在沈陽、鄭州、青島等地建成了多處可視化的互聯工廠,其他工廠也在陸續升級改造中。海爾互聯工廠的落地有力地呼應了即將出爐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前海爾已建成沈陽冰箱、鄭州空調和佛山洗衣機、青島熱水器四大互聯工廠,全球首臺定制空調已經在鄭州互聯工廠下線。海爾互聯工廠的前端就是名為“眾創匯”的用戶交互定制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海爾與用戶能夠零距離對話,用戶可通過多種終端查看產品“誕生”的整個過程,如定制內容、定制下單、訂單下線等10個關節性節點,產品生產過程都在用戶“掌握”中。用戶交互定制平臺的上線意味著用戶不再是產品的旁觀者,而是可以全流程參與其中,開啟了人人自造時代。
那么互聯工廠連什么?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認為,和過去相比最大的不同是連用戶。過去的工廠是沒有用戶的,只有我自己,我自己能夠開發出技術比較高的產品可能就有市場了。但是現在不行,技術再高,質量再高,可能并不是用戶所需要的,所以用戶必須設計,這個對企業的沖擊是非常大的。所以互聯工廠和用戶連起來之后就和過去的企業完全不一樣了。過去的企業和上下游之間是博弈關系,誰都想自己利益最大化。現在都是以用戶為中心,所有利益各方不管上下游都要利益最大化。過去各自利益最大化到大家利益最大化就是共同創造用戶需求,創造出需求來大家都可以得到自己更大的利益。
過去考核企業就是產品銷量,現在必須變成用戶流量。產品的銷量和用戶的流量不是一回事兒。產品銷量是說一萬臺產品賣出去只能夠說明有一萬個顧客,但不代表有一萬個用戶,而現在互聯工廠應該做到在生產線上的產品還沒有下線就知道用戶是誰。過去產品是給倉庫制造的,見不到消費者,進入倉庫以后給商店,商店賣,可能宣傳好就賣出去了。現在是事先進行用戶交互,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制造出來之后已經有用戶了。
海爾互聯工廠戰略實踐
“海達源”模塊商資源平臺是全球家電業第一家為供應商提供在線注冊、直接對接用戶需求的零距離平臺。該平臺具備開放、零距離、用戶評價、公開透明四個特征,可以推動全球一流模塊商資源自注冊、自搶單、自交互、自交易、自交付、自優化。與傳統“零組件采購—訂單銷售”模式相比,模塊商的注冊、響應需求、方案選擇結果、評價結果等全過程都將在平臺上公開公示,考核模塊商的主體不再是企業,而是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