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子工業部門較早開始了可靠性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期,進行了可靠性評估的開拓性工作,即電子產品和設備的可靠性研究。故發展到今天電子工業可靠性技術體系已經比較完善和成熟。相對而言,機械可靠性發展不僅起步晚而且發展較緩慢,但這也是 由機械可靠性的一些固有特點所決定的。
我國多孔鉆床的可靠性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而20世界90年代以后,國家在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加入了數控機床可靠性研究。國內開展數控機床可靠性研究較早的單位是 “吉林大學數控裝備可信性工程研究所”,在國家“863”項目和“九五”、“十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不僅對數控機床的可靠性研究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考察分析,還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他們 還根據數控機床樣本采集困難數量短缺的情況,研究出了一套適合小樣本數據采集的數控機床可靠性研究方法;在數控系統研究方面,針對軟、硬件的故障情況提出了數控系統的可靠性增長技術;還在數控機床的可靠性研究中引入了模糊數學模型與灰色理論針對同一批數據運用可靠性模糊數學模型進行多種假設檢驗,并對故障時間模型進行研究,較終提出一種基于灰關聯分析的可靠性模型選擇方法;在數控機床的可靠性研究分析中引入網絡功能,在智能網絡信息系統基礎上建立可靠性備件數據庫共享集成模型等。這些研究充分利用了先進的理論、方法、手段和技術,推動了可靠性研究發展。使國產數控機床的可靠性從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http://www.hbyc982.com